今天是
连排起脊瓦房守护温暖晚年
2022年重阳节前一天,同心县迎来了一场难得的秋雨。雨后初霁,云雾缥缈,一丝一缕缠绕在塬间。
天很快放晴了。清风掠过,清新的松柏香气令人舒爽。山梁周遭格外寂静,芨芨草、柠条、刺蓬和蒿草等随风摇曳,不时沙沙作响。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迂回穿行,越过纵横交错的梁、峁、沟、谷,寂静的田老庄乡套塘村黄家水社映入眼帘。
记者走进套塘村黄家水社,只见过去的荒山秃岭已经“穿靴戴帽”,黄土塬上被各色植被覆盖,野兔、呱呱鸡等不时从眼前闪过,使得寂静的原野灵动起来。
往昔,住在黄家水社山梁与山脚的村民,穿越沟壑,往往需要大半晌才能碰面。
“黄家水村留守常住户7户。为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帮他们寻找到了一条安享晚年的路子。”田老庄乡原党委书记杨明介绍,面对老人居住土坯房、水窖饮水困难以及靠天吃饭产业单一的窘境,县乡两级政府决定帮助他们改善居住条件,争取国家项目和企业捐助,集中建成连排砖瓦房,带动他们全部搬离土坯房。
2019年5月,同心县实施黄家水社幸福院项目。按照每户42平方米的标准建设房屋,完成装修,房顶上安装着农村“阳光沐浴”工程配备的热水器。每间屋里都建有火炕,同时洗漱间、自来水、动力电、炉子等生活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达到拎包入住的条件。
推开幸福院东侧第一间正房房门,窗明几净,电视机屏幕上央视新闻频道播放的画面很清晰。“能看的电视频道还不少。”杨登明拿出遥控器,随手调换着电视机的10多个频道。手机信号也是满格,老两口还能通过微信视频与搬迁至外地的儿女们时常“见面”。
虽然这里绝大部分群众都已搬离,但同心县依然为留守老人们保留了通讯、电视信号,努力丰富他们的暮年生活。
在幸福院门口,建设了功能齐全的公共厕所。“过去两扇门板直立起来就是一家的厕所,男女混用,夏天臭气熏天引来苍蝇蚊子,冬天也遭罪。现在出门就是公厕,干净卫生,咱们的厕所比乡里的公厕还先进不少哩。”杨风礼老人感慨道。
老人们心怀感恩地说:“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在晚年住进了暖和洋气的大瓦房,快赶上了城里的生活。”
水窖 净水器解了饮水难题
打开水龙头,清洌洌的自来水顺着水龙头流下,看到地上盛满自来水的水桶,杨登明老人的嘴角露着幸福的笑容。
“过去困扰咱塬上百姓的最大难题就是水不够,饮用水不干净,外地女子都不愿意嫁到我们这里。搬到幸福院前,俺们喝的是水窖里蓄积的雨水和雪水,两周才能洗一次澡,每次洗澡水只有一吊罐。现在吃水用水管够,啥时候打开水龙头都有水,想啥时候洗澡就啥时候洗。”杨登明告诉记者,乡村干部每隔一段时间就拉水蓄满水窖,水泵抽取水窖内的自来水,经过净化处理,吃喝洗澡能管够,养的羊和鸡也可以随时喝上清水。
杨登明习惯性地保留着过去“吃水难”时期储存水的习惯,每天午饭后,他将洗菜淘米洗锅后的水积攒下来,用水桶提到距离幸福院不到60米的旧院羊圈里饮羊。在老人的记忆里,过去最幸福的事就是在下雨天拿出锅碗瓢盆在院子里收集雨水。如今这种幸福感天天有时时生,5米深水窖储存的水,7户人家用了3个月还没有用完。“热水器和净水器都是政府安装的,俺们享清福了。”
套塘村村支书杨辉告诉记者,政府在幸福院留守老人屋内建有独立的厨房和洗澡间,连通下水管网,水泵自动抽水循环注水,配备的太阳能热水器确保24小时有热水。
留守深山,同心县给予7户留守老人“全额”普惠政策一项也没有落下,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和净水器,喝上了纯净的饮用水。
“集中养老”铺就幸福底色
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到72岁的留守老人杨风礼脸颊上,那一刻他全身都暖暖的。
揭开幸福院的入户门帘,杨风礼老人的屋内架放的新式灶炉上,罐罐茶咕噜咕噜冒着热气,炉角码放着油香馓子,香气四溢。杨风礼是幸福院里留守老人中年龄最大的,老伴金秀英言语二级残疾。20只肉羊、10亩红葱、10亩小麦地撬动着一家人的经济“杠杆”。
“最近出售10只羊羔,收入7000元。”杨风礼告诉记者,家里每年享受产业政策帮扶5000元,他和老伴每人每月享受280元的低保救助,每人每月还领取200余元的养老金,老伴享受残疾补贴每月100元,1年下来纯收入1.5万元。
“咱们7户进入集中养老时代了。”砖瓦房内的炕上,71岁的杨登明和杨风礼盘坐聊天,“抱团”养老的方式让老人们不再孤单寂寞,加上乡、村干部经常过来嘘寒问暖,“这日子享福着呢。”杨登明笑得很满足。
杨登明去年种植8亩红葱、10亩小麦和18亩高粱,饲养21只肉羊,人的口粮和羊的饲草基本够用,另有政府配套发放的养老金、低保金,他还将住了30多年的老院子和土坯房改造成了羊圈和草料棚,每天喂羊步行2分钟就到了。
“大部分村民移民搬迁后,塬上人的活动少了,生态环境也不断好转,越来越多的稀罕野物在山里频繁出现。有七彩山鸡、狐狸、野猪、獾、黄鼠……”在巡山过程中,杨登明曾与多种野生动物“不期而遇”,很多都是多年未在当地露面的。
曾几何时,64岁的留守老人李吉花,在寒冬腊月里推着架子车前往30公里外的下马关镇买煤炭,一路上爬梁下坡20多个坎,早晨出发黄昏返回,路上连口干粮馍都顾不上吃,待推着煤炭返家进屋时,全身都是冰碴,鼻孔里落满煤灰。那些苦日子令李吉花记忆犹新。
如今,老人们不再为冬日取暖担忧。每年冬天还没到,乡政府就将优质的煤炭统一配送到幸福院。“儿子迁居县城,女儿外嫁他乡,我守在老庄子,政府包揽吃住。每年小麦荞麦吃不完有富余,15亩红葱还能卖不少钱,养了30只滩羊,过上了舒坦的生活。”李吉花说。
在产业培育上,田老庄乡引导7户留守老人种植抗旱性强、有历史传统的红葱和小杂粮,伴以肉羊肉鸡养殖。同时,积极引导他们参与生态恢复。
“对于这7户留守老人,乡里配套扶持政策,种植红葱每亩补贴165元,每户滩羊养殖补贴6000元,圈棚建设补贴6000元,饲草料补贴600元,扶上马再送一程,让老人们安享晚年。”杨明说。
幸福院里,不时传出朗朗笑声。
幸福院外,红梅杏、桃树、云杉等迎风摇曳。
黄家水社,铺就旱塬深处和谐幸福的底色。(记者 苏 峰 文/图)
记者手记
幸福院里,岁月静好
记者 苏 峰
田老庄乡套塘村农村幸福院,基于解决原黄家水社常住户的安全住房问题而修建。
幸福院建设前夕,政府在充分征求老人意见、了解群众意愿后,按照“功能实用、方便老人、够用就好”的原则,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援建”的方式,按照每户42平方米的标准建设,“打包”配齐了生活基础设施。
政府让7户单老户、双老户拥有了颐养天年的温馨家园,实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病有所医、老有所乐的目标,解决了让“老人忧心、子女揪心、政府担心”的养老难题,达到了节约财力资源的目的。目前,农村幸福院里7户老人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越过越红火。
搬离土坯房,住上砖瓦房;喝上纯净水,享受政策红利……幸福院里的幸福“记事本”,记录了同心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点滴成效和创新经验。
幸福院里,岁月静好。
杨风礼老人给羊添饲料。
留守村民布置新屋。
杨登明老人饮用经过净化的水。
主管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委宣传部 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文明办
地址:吴忠市行政中心 吴忠市文明办 邮编:751100 电话:0953-2039193
京icp备1003144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8050176
"));